第(2/3)页 平平无奇的宣纸。 藏不了密语。 “看来无虞除了吃喝玩乐,还真是一无所获。” 也是他太心急了,印刷书籍一事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 如此大事,怎么可能短短几日便能有所进展呢? 可能要再等几封家书送达,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。 印刷书籍的事暂时没有什么进度,李九鼎也没有催促。 他眼下更关注的是另一件事。 “运送水转筒车的队伍走到哪里了?” “回陛下,昨日早上已抵近关内,预计再过五日,便能送达京城。” 还要再过五日。 李九鼎难掩激动之色。 “届时,将那架水转筒车放到朕的御花园里,朕要让文武百官知道,什么叫真正的巧夺天工。” 尽管他还没有亲眼所见,但从皇差老寒的传信里,知晓了它有多大的能量。 水转筒车。 即将成为让大常……不,是让全天下农业,再上一步台阶的强国利器。 “有了它,南边的山地丘陵都会成为良田,耕地一下子能够增加两三成,到时候种上稻谷,不出五年,国库的粮仓就会被稻米堆满!” 大常虽已建国三年,但也才勉强做到政令通达到地方各处。 像边远地区,还有蛮夷总是侵袭来犯。 内忧外患,现下的安定不能让他忘记北狄骑兵南下,掠夺财富与人口的悲惨历史。 有了粮才会有更多的人口,才能拥有更多的人马,才能养得起更多的士兵。 “以前因为灌溉问题,南方许多平原地方种植的还是产量较高的小麦,这次换成更适宜的稻谷,还要尝试着提高亩产。” 略一思量。 李九鼎便在桌子上,翻找着江南道刺史送来的奏折。 在下面加了一条,让其寻找治下有没有高产的稻谷种子。 “天下米粮十成,从前江南占四成,往后可能会有所改变。” 想到这里,他又从奏折里,扒拉出其他南部各道刺史近期送上来的问安折子。 在“朕安,愿爱卿安康”后头,又补充了一条指令。 寻找高产稻种! …… 一连两日。 在林羽和杜若,主要是杜若的努力下。 《三字经》和《弟子规》以及《千字文》里典故,全部增补完毕。 一些语句和病句上的错误,也修改完了。 “先生,我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自己补充得对不对,要不,送去蓉州给爹娘看看?” “伯父伯母正忙着呢,这事我们自己做主就行,大不了错了让人指出来再改,后世人知道了,还会把第一批产出的书籍,当成是绝版。” 杜若除了喜欢林先生的才华学识、处事性情以外,更喜欢林先生遇事的豁达与松弛。 说白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