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欣慰的是,林羽如此年轻,却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。 失望的是,他来参加诗会的初衷,就是想见识一下林羽现场作诗的场面,是否能传闻那般令人惊艳难忘,总是能够一鸣惊人。 “林侯不打算题诗,老夫便争当第一个,去人前献丑了。” 诸葛山长略一思索,便决定了要去哪个路段。 他本是益州人,返乡又在益州住了多年。 益州的道路虽四通八达,但大多都是依靠着前人修建的路段,保留或延伸下来的。 修路就是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的事。 他作为前人,能为家乡留下一条足以传承百年的道路,已是功德无量。 如今给了他一个重塑益州道路网的机会,别说献丑,就算是拿他这把老骨头来当路基,他也毫不犹豫。 “走了。” 诸葛山长坐着慢悠悠的驴棚车,朝着通往蓉州的一条道路方向驶去。 还没去过蓉州城的林羽,还猜不出诸葛山长的用意。 倒是杜大儒,见状感慨不已。 “诸葛山长实乃我辈之楷模,他此去,只怕要得罪不少人,要让蓉州官署不少官员落马了。” 嗯?! 林羽往杜大儒的跟前挪了几步,好奇的问他。 “杜先生何出此言?” 此次修路,确实让曾经在修路上贪污的官员战战兢兢,提心吊胆地等着东窗事发,陛下派人来查。 可,关蓉州城修路的官员什么事? “诸葛山长去的地方,就是蓉州城通往益州城的官直道。” 官直道与官道一字之差,规格却不尽相同。 官直道用料更精、路面更硬,标准是需要拉着战车,能够日行百里。 是为了能够在治下有军事活动或重大案件需要官差或士兵驰援时,可迅速反应而修建的。 这条官直道自从大常建朝以来,每年征召大量徭役去修建,可修了三年进展依然缓慢。 “这条官直道在益州的路段,只有三里路,而且不在捐款修建的路段啊。” “无妨。” 杜大儒笑容里透着一丝狡黠之色。 “只要诸葛山长诗里有它就行。” 早就猜到这一点的林羽,十分配合地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,不住地点头赞叹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