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只请两位吗?” 石三叔看了一眼修建得十分宽敞的学堂。 这里面能够容纳三四百人呢,两个教书先生,只怕教不过来。 陈娇娘却有她的打算:“在教书这件事上,我们并不了解,所以先请两位可靠的先生,帮着参谋,再以他们的标准,看看是请资历深的先生前来,还是如何做。” 相当于投石问路了。 石三叔竖起了大拇指:“还是大夫人你想得周到,我一会儿就去找其他村长问问,有没有合适的人选,要说可靠,还是咱们这里的人更可靠,对自家孩子也是实心实意。” 村学村学,本身就是以村子为纽带形成的半封闭式学堂。 陈娇娘想到相公说的,村学里的孩子,不只要招收当地村子里的,未来还有前来做工的工人以及佃户人家的孩子,石三叔的想法有些狭隘。 但她并未反驳石三叔的话。 比起外来的教书先生,自然是附近的更好管理。 在石三叔那里拿到了报名入学的花名册,陈娇娘前往印刷作坊。 印刷作坊前段时日忙着开工,最近由于纸张短缺问题,所有工人都在使用最便宜的麻纸磨炼技巧,工钱照付。 尽管这样的投入在陈娇娘看来有些肉疼,但想到光儿说这么做的原因,是等到择期开工时,他们的效率能够翻倍,她绕着各个工作的案台转了一圈。 接近一间封闭的房屋时,里面传来梆梆梆的声响。 “夫人,要进去看看吗?” “不用了,免得打扰他们炼泥。” 里面的人都是光儿经过精挑细选,又做了背景调查后,花钱买回来的。 专门教了他们怎样制作字模。 关键的步骤,比如煮粥时加入的药材和比例,以及烧制时的火候和时辰,则需要她来负责。 查看完工人们的状况,陈娇娘按照花名册,让工人把需要分发下去的书籍先整理出来。 工人将印刷好的书籍堆到陈娇娘面前的桌子上,欲言又止,还是没忍住提醒。 “大夫人,东家离开时说了,要等学堂开课了再发书。” “我知道光儿的安排,只是再来核对一遍,免得出错。” 她先是核对了一番数目,接着,拿起最上面的一本《启蒙语录》,翻开看了几眼,爱不释手。 第(2/3)页